「設計思考是什麼?」這是一個許多人最近常問的問題。
在這個創意被高度重視的時代,「設計思考(Design Thinking)」逐漸成為一種人人都該具備的基礎能力。
但它到底是什麼?是設計師的專業術語?還是只屬於創意產業的工具?
其實設計思考離我們的日常並不遠。你會驚訝地發現,它的本質,比你想像中單純許多
——甚至可以從一個小孩在畫畫、玩積木的過程中找到雛形。
設計思考是什麼?它不只是為了設計而設計
多數人聽到「設計思考」這四個字,會直覺聯想到視覺設計、產品設計,或某些專業創意工作。
但設計思考的核心,其實是一種以人為本、持續探索問題與創造解方的過程。
它的關鍵在於三個層面:
- 重新定義問題:不是急著解決,而是找出「真正的問題是什麼」。
- 觀察人、理解人:透過傾聽、共感與實驗去接近用戶。
- 打破框架、反覆調整:重視過程勝於結果,允許試錯,重視回饋。
這種思考方式,幫助我們不再被「既有的方式」綁死,
而是勇於提出新的可能——不論你是創業者、老師、行銷人、還是工程師。
設計師怎麼想?不是從答案開始,而是從「人」開始
設計師面對問題時,習慣這樣問自己:
- 「這個問題背後真正困擾使用者的是什麼?」
- 「現有的解法是否只是習慣,而不是最好?」
- 「這樣做,真的讓人使用起來更愉快、更輕鬆嗎?」
舉個例子,一把椅子不只是用來坐,它可以是:
- 長時間工作時保護脊椎的支持
- 讓小孩安全吃飯的依靠
- 一個能展現品味的生活風格
真正的設計師,會從使用者角度出發,設身處地去體會他們的需求與限制。
這也是設計思考的第一步——從人出發,而不是從產品開始。
「意義」是什麼?設計的價值,在於讓人產生情感連結
當我們說「這東西很有設計感」,通常不只是指它外表好看,
而是它給了我們一種「被理解」的感受。
例如:
Google 的首頁幾乎沒什麼裝飾,卻讓人覺得輕鬆;
IKEA 的產品命名讓人有點搞不懂,但組裝手冊卻能讓你一步一步完成;
甚至一個麥當勞的點餐機,也是在不斷優化使用者動線與情境選擇。
好的設計不只是「功能正確」,而是「意義到位」。
設計思考強調的,不是藝術性或創造力本身,
而是讓產品與人產生連結,創造有感的使用體驗。
設計不是只為了創意,而是為了解決問題
很多人以為設計是一種創作,靠靈感、靠天分。
但設計思考不是「我想怎樣就怎樣」,而是:
「我能不能做出一個,真的讓別人願意使用、覺得貼心的東西?」
也因此,設計師會進行許多使用者研究、田野觀察、原型測試,
目的只有一個:了解「這樣設計」對使用者而言是否真的有幫助。
這種思維,其實也可以運用在各種領域:
- 教育現場:重新設計教案,讓學生更願意參與
- 醫療場域:改善候診流程,降低病患焦慮
- 商業策略:用用戶旅程設計(UX Journey)找出關鍵痛點
每個人想的都不一樣,設計思考要學會「換位思考」
同樣一件產品,不同人可能有截然不同的使用方式。
設計思考強調「同理心(Empathy)」
意思是——
我們不能只用自己的經驗來設計給別人用。
我們必須跳出自己、觀察他人、理解差異。
這也是為什麼設計思考的第一階段是「同理使用者」,而不是「想出點子」。
你可以這樣做:
- 訪談:用開放式問題問出真實的想法
- 觀察:看看使用者實際行為是否與他們說的相符
- 情境模擬:設身處地體驗對方的行為脈絡與感受
從「我覺得」變成「他們怎麼想」,是設計思考的基本功。
好點子,來自「一起想」而不是「自己想」
設計思考推崇團隊合作,因為不同背景的人,能帶來不同的觀察視角。
設計工作坊(Design Sprint)就是個經典例子
一群來自工程、行銷、客戶服務的人圍在白板前,一起定義問題、發想點子、畫出原型。
這個過程本身,就是在發掘不同人眼中的價值。
當你願意開放你的想法,也願意聽進別人的觀點,創新才會發生。
設計思考不是設計師專用,而是未來工作的核心能力
我們生活在一個快速變動、複雜多變的時代。
傳統的「找答案」模式已經不足夠,因為很多問題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。
這時候,設計思考提供我們一種框架:
不一定要馬上有解法,但我們可以先理解人、定義問題、嘗試原型、再測試調整。
無論你是:
- 行銷企劃:想打造一個能讓人轉發的社群活動
- PM:設計出好用又省開發力的功能頁面
- 教師:想設計更能引起學生共鳴的課程流程
- 自媒體創作者:打造有感的內容體驗與轉換流程
設計思考,都是你可以運用的思維工具。
✨ 我的觀點:設計思考,是一種謙卑的創造方式
如果要用一句話來總結設計思考的本質,我會說:
設計思考,不是讓你展現有多聰明,而是讓你更懂人、懂世界的複雜與多樣。
它提醒我們,創新不是從「答案」開始,而是從「傾聽」開始。
不是從「我認為」開始,而是從「他們正在經歷什麼」開始。
這是一種謙卑的創造方式——承認自己不懂全部,因此選擇打開對話、進入現場、接受不完美的回饋,
然後一次次修正、重做,直到做出一個真的對人有幫助的東西。
在這個不確定、問題複雜的時代,設計思考教我們的不只是「創意技巧」,
而是一種深度理解人與世界的能力。這不僅是設計師需要的,
更是所有想要「創造影響力」的人,都值得學習的底層思維。
❓ 常見問題 FAQ:關於設計思考,你可能也想知道
Q1:設計思考一定要是設計師才能學嗎?
不是。設計思考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框架,不限於視覺設計領域。
無論你是老師、行銷企劃、創業者,甚至只是想改善日常流程的工作者,
只要你在面對複雜問題、想找出更好解方,設計思考都能幫上忙。
Q2:設計思考和 UX 思維有什麼不同?
兩者高度相關,但不完全相同。
設計思考是更高層次的框架,強調「觀察 → 同理 → 發想 → 原型 → 測試」這五個階段。
而 UX(使用者體驗)思維則偏重在「讓使用者操作更流暢、體驗更好」的具體應用。
你可以把 UX 視為設計思考的一種實踐方向。
Q3:我不是設計背景,有沒有簡單的方式開始練習設計思考?
有。你可以從日常生活開始觀察一樣你常用的東西
(例如一個馬克杯、網站首頁、ATM 操作介面),試著問問自己:
- 有沒有更直覺的做法?
- 如果今天是小孩/長輩/外國人,會懂怎麼用嗎?
- 我會怎麼改它,讓體驗更好? 只要你開始觀察與提問,設計思考就開始發生了。
📌 小結與延伸學習
設計思考階段 | 對應行動 | 核心價值 |
同理 Empathize | 觀察、訪談、體驗他人情境 | 放下自我、理解人性 |
定義 Define | 聚焦問題、釐清挑戰 | 找對問題比快解決更重要 |
發想 Ideate | 腦力激盪、多元構想 | 創意是開放的過程 |
原型 Prototype | 視覺化、動手做 | 用「做出來」找到問題 |
測試 Test | 試用、回饋、優化 | 設計是反覆修正的旅程 |
設計思考最終的目的,是「讓這個世界的使用體驗變得更好」。
🧠 延伸閱讀建議
- 《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》(Don Norman):設計思考的經典入門
- IDEO U|Design Thinking for Innovation 課程
- Stanford d.school|設計思考教學資源
👤 關於我
我是 Insight Lab 的作者 Nell,一位專注於品牌策略與網站設計的設計師。
我習慣從結構出發,思考品牌該如何被理解,再將視覺與內容的節奏一併編排進來。
我不只是設計好看的東西,而是設計能說話、有邏輯、能被記住的東西。
每一次專案,我都從零梳理品牌的語言,重新整理使用者的視角,
讓設計成為一種清晰的對話,而不是單向的表現。
在實務裡,我越來越確信:「設計思考」不是只有設計師才需要。
它更像是一種看事情的方式——
幫助我們看見問題的本質、貼近人的真實狀態、做出對人有用的選擇。
設計,不只是美感,而是一種信任的建立。
是讓人更容易理解,更願意行動的一種溝通方式。